经济> 正文

500岁“礼让豆筋”走向世界 今日热议

时间: 2023-06-28 08:47:28 来源: 精选热点资讯

来源:重庆日报网


(相关资料图)

梁平区礼让镇一豆筋厂内,工人正在手工制作豆筋。通讯员 张常伟 摄\\视觉重庆

大锅冒着热气,豆浆已经结膜,王君婵麻利地取下一根长约60厘米的竹签,一头顶在锅边,一头捏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间转动,将豆浆表面的浆膜均匀地裹成柱形。如此反复四次,一根豆筋就基本做成了。

“我已干了整整30年。”王君婵家住梁平区礼让镇同河村八组。6月20日,她告诉记者,早在明朝,礼让豆筋就被列为皇室贡品,礼让镇也素有“豆筋之乡”的美誉。

礼让豆筋不加任何着色剂和化学添加剂,先后获得“全国26大城市信得过产品”“中国放心消费产品”等荣誉称号,全镇豆筋加工户最多时高达2000多户,年销售收入逾亿元。借力数字化创新升级,如今,礼让豆筋开始走向世界。

传承非遗技艺

很多家庭代代从事豆筋加工

豆筋又叫豆棒,据《梁山县志》记载,在明朝嘉靖年间(公元1522年—1566年),礼让镇就有了豆筋加工作坊,并传承至今,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礼让豆筋经过选豆、泡豆、磨浆、过滤、烧浆、卷皮、烘干、成型等30道工序制成,制作工艺复杂,对环境卫生要求高。

走进王君婵家的院落,屋顶袅袅炊烟扶摇直上,豆浆的香味扑面而来。屋内烧浆的灶台上贴着白色瓷砖,不锈钢烘烤架一尘不染,卷皮用的竹签标准洁净。

“保证环境卫生,品质才有保障。”王君婵一边裹豆筋,一边告诉记者,因为品质好,有固定客户,他们几乎每个月都要生产二十七八天,每天生产50斤豆筋,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,“累是累点,每年还是有20多万元收入。”

同河村位于礼让镇南部,是豆筋加工的核心区域,很多家庭代代从事传统豆筋加工,“夫妻店家庭灶”是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。

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,村民唐春就跟着父辈、兄长学做豆筋,去年干脆投资60万元办起了豆筋加工厂。他改用了蒸汽灶,卷皮用上了标准的卷尺,磨浆的出产率提高了、产品生产也更加标准化,“现在请了近20个工人,每天卖豆筋收入达8000多元,产品远销四川、云南、广东等地。”

据了解,目前同河村有豆筋加工户200多家,豆筋加工龙头企业3家,年产豆筋1250吨,产值2500余万元。

传承创新

从手工作坊到自动化生产

“名声在外,但都是手工制品。”傅祖龙祖祖辈辈都用传统手法制作豆筋。他坦言,提起豆筋加工,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灶台上的大锅、沸腾的豆浆,以及忙碌的工人,“其实,家庭作坊式生产工艺复杂、产能较低、成本较高,产品标准难以控制。”

在礼让镇,老一辈坚持手工作坊生产豆筋,新一代却开始悄然探索创新,努力让豆筋制作走上智能化道路。

早在2011年,返乡创业大学生万兵、邓永超就开始设计研发自动化豆筋生产线。邓永超从事过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工艺研发,万兵开办过机械厂,两人一拍即合。清洗、筛选、打磨、煮浆、滤浆、沉降、裹浆、脱签、烘干、包装……5年潜心研究,历经上千次实验,两人终于完成了自动化豆筋生产线的设计。

2016年,重庆两颗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简称“两颗豆”)在梁平成立,并以万兵、邓永超的设计为基础,研发推出智能化设备全自动化数控豆筋机,建起了智能化车间,豆筋生产实现了清洗、打磨、煮浆、滤浆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的智能生产和自动化控制。

现在,两颗豆的豆筋加工实现了自动化作业,还解决了豆筋黑心、泡水时长等关键问题。公司还在梁平高新区建起智能工厂,完善了企业车间生产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、食品工业物联网系统、数据采集监控系统、移动机器人调度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系统,生产上也做到了无尘、无菌。

“可以说,两颗豆已成为行业智能化领跑者。”现任两颗豆总经理宋杰称,两颗豆五代生产线中试车间2套生产单元每天产能约4吨,仅需要2名监控人员,而手工制作同样产量豆筋至少需要300名熟练工人,“生产效率提升35%,产品附加值提升30%。”

据统计,两颗豆公司已累计拥有30余项国家级自主发明专利、10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。

龙头带动

礼让豆筋走出国门

去年12月18日,两颗豆首批2吨豆筋出口美国。从传统制作工艺到产业智能化升级,两颗豆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。

“起于礼让豆筋,更要带动礼让豆筋。”梁平区相关负责人称,作为市级龙头企业,两颗豆在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,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、豆筋产业增效。

2018年,两颗豆牵头成立了豆筋联盟,吸纳礼让镇50余户制作手工豆筋的村民加入,通过统一采购东北黄豆,帮助村民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;同时定期安排公司技术骨干到各家庭作坊进行现场指导,讲解豆筋加工过程中温度、湿度、时间等参数的控制技术,提高豆筋产品成品率。

此外,两颗豆还鼓励村民们制作符合《国家食品安全标准》的高品质豆筋,并通过公司的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。

礼让镇豆筋加工户称,以前单独采购原材料,既费力费钱还耗时,现在由豆筋联盟统一组织采购,按每天制作豆筋大约需要100公斤黄豆计算,一年可节约6000元的成本。

按照“谋发展规划、定行业标准、创工艺技术、提生产条件、提产品质量、创手工品牌”的思路,礼让镇目前正对全镇现存传统豆筋加工作坊进行再次梳理,建立台账,在抓豆筋加工技艺、环保、品牌、品质等方面下功夫,准备打造两三个集参观、体验为一体豆筋制作基地。

为此,同河村计划建设豆筋产业园,统一制定豆筋加工标准化技术规范,对豆筋加工房进行改造升级,设置豆筋展示区,进一步提升豆筋品质,打造绿色豆筋生产加工基地,积极培育电商销售企业,带动本村豆筋产业和渔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。

传承,既要坚守更要创新

从一颗黄豆到一根豆筋,从手工作坊制品到智能工厂产品,在礼让豆筋的传承与发展中,当地人既有坚守,更有创新。

从明朝至今,数百年代代相传的坚守,让礼让豆筋成为了市级非遗产品;新一代不断探索,创新制作工艺,又让更多食客品尝到百年非遗美食。

从材料购买到生产加工,再到产品营销,礼让豆筋产业创新无处不在。龙头企业牵头创立豆筋联盟,帮助村民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;优化加工工艺流程,返乡大学生设计研发自动化豆筋生产线,建起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,成为行业智能化领跑者;拓展销售市场,开辟依托大型品牌企业连锁店销售路径,让豆筋卖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

礼让豆筋的飞跃告诉我们,传承传统特色产业,既要坚守更要创新,才能生产效率更高、产品品质更优、销售市场更大。本报记者 彭瑜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QL0009

为你推荐

关于我们| 联系我们| 投稿合作| 法律声明| 广告投放

版权所有 © 2020 跑酷财经网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。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

联系我们:315 541 185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