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不少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里每天都是“3.5%”的那些事儿。
“一个3.5%复利时代高收益幸存者,错过不再有!”
“窗口期来了,复利3.5%将成为历史,不要错过复利3.5%增额终身寿……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4月20日晚的一则消息,又给火上浇了一瓢油。
消息如下:
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,近期监管部门正陆续召集相关保险公司开会,主要内容是进行窗口指导,要求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,控制利差损,要求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.5%降到3%。主要思想是市场有效,监管有为,主体调节在先,控制节奏,实现软着陆。
这则消息被保险营销员们以毫秒级的速度转发,同时配以各种“专业解读”:
“保险预定利率从3.5%降到3%”
“一个月内3.5%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全部下架”
还辅以各种“数据”,对比预定利率从3.5%变为3%,保险客户在领取时少了多少钱……
一时间,这波增额终身寿险“炒停售”的热潮又达到了新高度。
“保险预定利率”,这个名词,估计保险营销员中十之八九难以准确答得上来,但为何在保险营销员口中频频出现这个名词?它的调整,又为何获得如此多的外部关注?
走过困顿而挣扎的2022年,保险公司迎来2023年的“开门红”。
虽然相较2022年首月保费下滑5.83%的局面,2023年首月成绩单不算最惨,但六家头部寿险公司“一升五降”的局面,还是让行业感受到寒意。
继而,保险公司迅速启动二次“开门红”,全力冲锋。
近日,五家A股上市险企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保费数据显示,保费收入达到约1.06万亿元,同比增长4.85%,高于GDP增速。
“高于GDP增速”,短短几个字,背后承载着保险业走出增速不及GDP阴霾的希望。
虽然这其中财险板块的给力程度远超人身险板块,但人身险板块业绩已呈现反弹局面。
此次寿险反弹的动力,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增额终身寿险。
这款历史并不悠久的产品,曾经只是中小保险公司的“菜”,中小公司为了安身立命,靠它的“确定性”在“大厂”的人力优势碾压下分得一杯羹;而后,银行客户经理们组团入场,在低风险理财产品都能“负收益”之下,增额终身寿险成为银行的“座上宾”;现如今,就连拥抱“长期主义”、坚持个险渠道只销售高价值产品的头部险企也不得不入场,靠它来挽回“开门红”的颓势。
增额终身寿险成为寿险业保费力挽狂澜之利器,说白了,原理很简单,走的就是承接、替代居民存款的路子。
虽然监管三令五申,不能以银行理财产品、银行存款、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;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、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,与银行存款利率、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,给消费者造成误导。
但在实际销售环节,销售人员仍旧在打着“3.5%”的招牌推销产品、“碰瓷”存款利率。
绝大多数客户根本分不清保额增长和实际收益的区别,说太多,反而只会让客户晕菜,不如直接上“收益率”来得简单直接。
增额终身寿险将现金价值写进合同,这份“确定性”跟以前拿过往收益说事儿或者纯粹演示利率“画大饼”的分红险、万能险不可同日而语,在银行大额存单被疯抢的当下,增额终身寿险也成为在利率下行区间内锁定收益的好途径。
甚至,就连保险团队增员,都可以拿增额寿险“停售”来说事儿了:
注意事项:
○ 从报名开始,最快一两天就可以拿到工号,上海地区开通工号之前必须去公司面签,其他地区不需要。
○ 三个月内需要完成线下面授培训和线上必须课程,否则会限制交单并且缓发基本法利益。线下培训一共3天,每个月三期,第二期安排在周五六日,对打算兼职的来说也就是请一天假就可以!
核心吸引力:
○ 获取工号很快,可以在目前收益好的增额寿险和年金险停售之前拿到工号投好。
○ 新人入职三个月培训期内,每个月完成6000业绩可以有3000块新人津贴,一共9000块额外的羊毛。
增额终身寿险的盛宴越热火,监管与行业的担忧就越深重。
上世纪90年代那千亿利差损包袱还没消化殆尽,欧美银行危机的警钟,又来牵扯监管敏感的神经。
即便增额寿险的火爆与保险营销人员的推波助澜有关,但客户买它,并不全是“人傻钱多”,大多数人还是看中了它能锁定收益的确定性和长期性。
眼下全球多已步入降息通道,资本市场低迷,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逐渐消失,银行大额存单靠抢才有望获得,定存利率倒挂来临……只有保险公司这边,还有一抹亮色。
虽然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在降,从4.025%降到了3.5%,但依然有相对优势。
都说历史像车轮。上世纪90年代,也有类似的一幕。
银行存款利率一路上涨,为了跟银行存款竞争,保险公司就推出高预定利率保单。而当存款利率掉头向下时,有些保险公司还没有嗅到危险的气息。
在监管下发《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》,全面叫停高预定利率产品之时,反而认为最后的机会来了,大干快上,加大了高预定利率保单的销售力度。
当年的后果是寿险业累计千亿的利差损包袱,有的公司无法喘息,有的公司后悔不已。
放眼回望全球人身险市场,吞下“利差损毒丸”也会伤筋动骨。日本、美国,都因利差损出现保险公司倒闭。
当下会如何?会否再次吞下“利差损毒丸”?无法预知,因为没人开天眼。
但当年的历史包袱,在保险业蓬勃发展、渠道百花齐放、代理人数量井喷、遍地保费的时代,还有机会慢慢消化。而如今,国内外投资环境复杂多变,经济下行成为认定的事实,步入降息通道成为国际趋势,再迭加“保险不好卖了”的现状,一旦再设法消化更大规模的存量“利差损”产品,对行业而言是一大艰难,而对部分资金紧缺的公司而言或许是一大“灾难”。
所以,日益趋严的监管一直密切关注着保险预定利率的走势,时不时来一场风险提示、约谈、窗口指导。
最近一年,市场一直流传着预定利率下调的传闻。
在硅谷银行闪电破产、瑞信被瑞银“骨折价”收购后,监管迅速行动。
3月23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召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20余家寿险公司举办调研座谈会。座谈主要聚焦两方面,一是人身险负债质量管理,二是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行业和公司的影响。
2023年3月22日
监管三地调研20余家险企:投资难,负债端酝酿减压?影响多大?
2023年3月26日
玖亓周评 | 保险降利率?由监管调研所想:君子不立危墙之下!
会后,就有保险公司未等监管表态,便主动停售增额寿险。
相比早前产品停售,给足了“炒停售”时间,这次的停售普遍来得更急:
“3000万额度,卖完就停”,“早上下通知晚上就停售,单子根本录不进去”。甚至,有保险公司连刚刚上线的增额寿险都停售了。
距离大规模调研座谈不到一个月,近日,监管又陆续召集相关保险公司开会,主要调整新开发产品定价利率,明确表示,普通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.5%下调到3%,与此同时,分红和万能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亦有调整,超过上限的新产品将不予备案。
此次,监管没有一刀切来调整所有产品的预定利率,而是老产品老办法、新产品新办法,避免了急刹车给市场带来巨大动荡。毕竟现在寿险行业改革还在深水期,反弹局面来之不易。
预定利率下调,当下看起来影响最大的是增额寿险,但它波及的范围,远比这个来得更广更深。
以『A智慧保』观察分析,只要是使用3.5%预定利率来定价的长期险价格都会受到影响。
像分红险、万能险,本来就是实际利率不定的产品,所以预定利率的下调对其有影响,但是影响并不大。
但是传统型产品就不同了,像消费型长期重疾险,有精算师测算,如果预定利率从3.5%降到3%,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15%左右。
预定利率下调,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将来,保险公司业务经营势必迎来新的挑战。
预定利率3.5%的增额寿险陆续退出舞台,是大势所趋。
未来谁将接棒?
客户会接受预定利率3%的增额寿险,就像预定利率4.025%作别后,客户接受3.5%一样?还是客户会重新“接纳”保本+浮动收益的产品?再或,顺应大趋势,变成保障+浮动收益的模式?
还是那句话,无法预知,因为没人开天眼。且行且观察吧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A智慧保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