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> 正文

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——平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

时间: 2022-05-07 10:15:15 来源: 甘肃日报

平凉,地处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区。脱贫攻坚战打响后,全市200多万干部群众,在平凉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以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气概,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劲头,实现了全市7县(市、区)全部脱贫摘帽,74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,40.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的目标。千年梦想,一朝梦圆,平凉不负使命,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
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

面对新任务、新要求,平凉新一届市委、市政府领导班子再接再厉、接续奋斗,紧盯市委“3659”总体发展思路和“五个平凉”决策部署,聚焦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”工作要求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以更加昂扬的姿态、更加有力的举措、更加扎实的作风,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崭新篇章。

紧盯底线任务 强化返贫监测

看着毛色红亮的7头平凉红牛,灵台县邵寨镇东庄村村民李登科满心欢喜。对他来说,尽管一年四季围着牛转,但正是靠辛勤养牛,才摘掉了穷帽子。

然而,仅仅脱贫还不够。去年,李登科花10万元买了7头基础母牛,政府补贴了3万元,有5头牛即将产犊,牛犊产下后,每头还有1000元的见犊补母补助。

“按照行情,一头3月龄的小牛犊至少能卖到六七千元,如果想扩大养殖规模,政府还有贴息贷款哩!”说起当下的政策,李登科发展的信心更足了。

脱贫不脱政策,坚决不让任何一户返贫。去年以来,一项项惠民政策、一笔笔奖补资金,一个个发展机遇,为平凉群众持续增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,也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,推进全面振兴的底气和支撑。

“去年独活产量不错,今年合作社又种了100多亩药材,我自己也育了8亩独活苗,还引进了黄芪、白芷等新品种。”在华亭市河西镇,越来越多像马彩娟这样的种植大户,借助当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,带领身边群众靠种植药材,实现持续稳定增收。

扶上马,还要送一程。面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平凉市各级帮扶单位和驻村帮扶干部,将巩固衔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,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和“三个总体稳定”要求,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精准施策、按需帮扶,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、区域性返贫的底线。

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草洼社村民张立贵和老伴都身患残疾,没有劳动能力,被村里纳入脱贫不稳定户,靠政策兜底,他享受了一类低保、残疾人两项补贴及村集体分红和惠农补贴,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。“生活不成问题。”每当镇村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入户走访时,他总是和老伴不停地感谢党的扶贫政策。

“这些鸡都是我的宝贝,鸡蛋拿到市场上很快就卖完了,非常受欢迎。”崇信县新窑镇柏家沟村村民赵贵生,早些年一直在外打工,随着年龄的增长,村干部便动员他在家里发展“五小产业”。

去年,他把自家闲置的房屋腾出来当鸡舍,买了70只鸡苗,在政府专项资金补助支持下,发展起了养殖产业,越干越有劲头。

紧盯监测、帮扶、退出等关键环节,平凉市不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,按照“六必访”“六必查”要求,紧扣6500元收入监测标准,部署乡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,对所有农户家庭收入、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及饮水安全进行全覆盖、地毯式、无遗漏“大排查”,全面落实监测户“一户一策”精准帮扶计划,做到了发现一户、监测一户、帮扶一户、动态清零一户。

数据显示,全市18.83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通过劳务输转、发展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,50.2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6.7%,76%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,平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良好开局。

紧盯产业振兴 提高群众收入

一头头平凉红牛,膘肥体壮;一个个老旧果园,改造正酣;一座座蔬菜大棚,鳞次栉比,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银光,煞是壮观……

夏日的平凉大地,处处洋溢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。

今年39岁的李文生,是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种菜最多、也最忙的村民。

这两年,他一头扎进大棚里,倒茬种植甜瓜和蔬菜。去年7月,他又投资20多万元,办起了养殖场,养了200多只羊。按照当下一只羊1500元的价格,初步估算今年就能回本,明年就能赚钱。

作为昔日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,朱家涧整村搬迁后,镇村两级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村民脱贫摘帽、持续增收的致富“法宝”,借助自身优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,盖起了蔬菜大棚,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,鼓励群众发展规模种植。

村支书朱惠平说,依托种植养殖业,去年朱家涧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9000元,比上年增加了12.5%。

“咱们的平凉红牛在香港市场上可以说供不应求,去年共向香港发了1478头平凉红牛,今年配额是636头,截至目前出口了300多头。”说起红牛产业发展,静宁县界石铺镇供港肉牛养殖出口基地负责人赵建仓满脸自豪。

自从畅通供港通道后,界石铺镇推行当地农户交售肉牛每公斤加价3元、建档立卡户每头加价400元、合作社交售每头200元中介费、经纪人交售每头50元中介费的“3425”利益联结机制,做到了让平凉红牛产业链上的各个经营主体都有钱赚,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。

产业是发展的根基,产业兴旺,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。

去年以来,平凉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、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为抓手,着力育主体、建基地、强龙头、延链条、聚集群、培园区、创品牌、抓循环、促融合,全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全面加快了产业脱贫向产业振兴转变的步伐。

甘肃贡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,是庄浪县最大的果品加工企业。十年来,该公司不但把苹果脆片、果醋等拳头产品卖上了高铁和航班,还发展成为集科研、生产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果品深加工重点龙头企业。

公司总经理李尚文说,今年公司正在加快建设数字农业(苹果)产业园,建成投用后,将助力庄浪苹果产业打开“智慧”之门。

去年以来,平凉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,不断完善联农带农联结机制,将脱贫群众有效嵌入产业链,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,累计兑付到户分红6905万元,13.15万户脱贫户依靠发展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。

与此同时,2021年,全市牛存栏量、出栏量分别达52.43万头和38.89万头,果园面积达135.81万亩,蔬菜产量66万吨以上,种植马铃薯90.59万亩、中药材6.82万亩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过万,达到10799.50元,全市产业扶贫成果得到了持续巩固拓展。

紧盯责任落实 建强帮扶力量

按照中央和省上关于过渡期内持续做好帮扶工作的要求,平凉对全市帮扶力量进行了优化调整。省市县三级732个帮扶单位结对帮扶748个脱贫村,派驻工作队748个,选派驻村干部2277人。县乡两级确定6859名干部,结对帮扶9864户“三类户”。

田间地头、产业线上、群众家中,一张张朴实真诚的面孔,不是亲人胜似亲人;精准摸排、因户施策、指导发展,一个个起早贪黑的身影,穿梭帮扶一线,不见成效决不罢休。

综合考虑产业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,平凉市委组织部从市直机关选派35名年轻干部,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乡镇担任领导班子成员。制定出台到村任职选调生管理办法和工作补助资金使用办法,促进110名到村任职选调生积极履职尽责、发挥作用。

此外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“五个一批”人才计划,全力推进涉农部门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,积极对接科技特派团工作,研究实施“一产业领域一人才工程”,全面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。

平凉注重精准培训,组织各县(市、区)总队长、包村干部、村支书、村主任及全体驻村帮扶干部参加了全省视频培训会议,引导他们尽快进入角色、熟悉工作业务,努力成为懂政策、接地气的农村工作行家里手。

当前,数千名帮扶人员分赴1456个行政村,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用实际行动急群众之所急、帮群众之所需,倾力当好帮扶政策的“宣传员”、村情民意的“信息员”、农民群众的“服务员”。

青山一道同云雨,东西携手绘新篇。

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的泾河川设施蔬菜产业园,这个时节正在工人的手中“拔节生长”、快速“崛起”。该项目是平凉市与天津市“山海情”的又一见证。

2021年,平津两地不断健全帮扶机制,优化帮扶方式,拓宽帮扶领域,东西部扶贫协作呈现出多点开花、抓实见效的喜人局面。

“我们坚决落实‘四个不摘’要求,注重由‘输血式’向‘造血式’转变,‘扶贫协作’向‘发展协作’转变,确保真正帮到点子上、扶到根子上。”崆峒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、天津市河西区挂职干部黄清乔,说出了所有对口帮扶干部的心声。

今年,平凉持续深化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,对接争取天津方面财政援助资金2.43亿元,协作共建产业园区7个;衔接中投公司、南开大学投入帮扶资金6658.83万元,实施项目23个。

当前,平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、乡村建设稳步推进、文明之风遍吹田野,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节节攀升……一场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的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大会战,正在平凉全速推进。

风帆正劲,号角激昂。200万平凉儿女和各级帮扶人员,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,全力以赴,不辱使命,努力向党和人民再交一份乡村振兴的亮丽“成绩单”。

(记者 田丽媛)

关键词: 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紧盯产业振兴 提高群众收入 平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

责任编辑:QL0009

为你推荐

关于我们| 联系我们| 投稿合作| 法律声明| 广告投放

版权所有 © 2020 跑酷财经网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。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

联系我们:315 541 185@qq.com